
Hi,我是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成果转化AI技术经理人!
保障食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,生物性风险是食品安全的最大问题,全球每年发生40-60亿例食源性腹泻,造成近200万儿童死亡。《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(2018)》统计指出,我国每年由生物性风险导致的不合格食品数占32.74%,占因食源性因素就诊数的近半数以上。如何迅速查明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生物性风险因素,是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,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。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委科技计划的资助下,在典型食品生物性风险的识别、捕获和高效测定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和显著成效: (1)创新基于阴性和阳性对照体系的杂交瘤筛选技术,发展典型生物性风险物质的单克隆抗体57种,有效提高了复杂食品基质种生物性风险物质的高效识别。 项目组着眼于典型的食品生物性风险物质包括致病菌及其毒素、过敏原以及食品抗营养因子,针对靶标核心表位和特征性结构设计了人工抗原,通过在筛选过程中设置阴性和阳性对照,成功筛选了满足实际检测需求的高特异性抗体57种,包括食源性致病菌的高特异性抗体20种,典型食物过敏原及抗营养因子特异性抗体12种,相关毒素抗体25种,抗体的亲和常数均在10^9L/Mol以上,全部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和应用。 (2)基于类识别性抗体,实现了对相关性靶标的多重测定,研发“多合一”层析技术,结合开发的数字检测设备,实现了高通量、定量测定,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。 深入分析了致病菌及其相关毒素的核心共同抗原表位,利用类识别抗体与相似结构抗原的多反应性特征,实现了同属内不同种致病菌的同时测定。在此基础上,将不同抗体的胶体金标记物混合,通过延长层析试纸条的“检测区”,增加捕获条带,研制了“条形码”式检测试纸条,实现了多类别危害物的高通量同时测定,开发的数字读数仪批间精密度变异系数(CV)<5%,测试时间≤7s。 (3)构建了基于蛋白指纹图谱技术的典型食源性致病菌的筛查谱库;结合网络技术,发展了可视化在线分析系统,实现了快速筛查和鉴定。 为实现典型致病菌的快速鉴定和分析,项目组采集并分离了214株食源性致病菌,结合实验室的标准菌株,建立了菌株种属特异性指纹图谱库,实现了对典型大肠杆菌、沙门氏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鉴定和分析。同时,通过在智能手机平台上搭建动态监控软件,结合智能手机终端APP软件实现了食品企业生产过程各个检测点信息的实时汇总和报告,大大提高了食品生产过程中风险因子的监测效率。 本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32项、软件著作权2件,发表SCI论文61篇(其中SCI论文60篇),研制了87种快速检测产品(32种试剂盒,28种试纸条),相关技术和产品在全国30多个省、市和地区的食品加工企业以及检测机构广泛应用,累计实现新增销售收入46.275亿元,实现了食品安全从被动应付到预防为主、主动保障的转变,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。